当前位置:肿瘤瞭望>资讯>快讯>正文

[WCLC2017]大咖圆桌会(上):内外、分子病理多视角分享WCLC参会感悟

作者:肿瘤瞭望   日期:2017/10/27 11:30:08  浏览量:26239

肿瘤瞭望版权所有,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侵犯版权者必予法律追究。

肿瘤瞭望:第18届世界肺癌大会(WCLC)于10月15~18日在日本横滨召开。会议期间,我们特别邀请到上海市肺科医院周彩存教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支修益教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林冬梅教授和浙江省肿瘤医院范云教授接受采访。 四位专家的专业领域涵盖了内、外科和分子病理,从多个视角分享了本次参加WCLC的感受,并对大家关心的肺癌EGFR TKI治疗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左起:支修益、林冬梅、范云、周彩存
多学科专家分享参会感悟
 
周彩存教授:很高兴能和支修益教授、林冬梅教授和范云教授三位专家在第18届WCLC现场接受《肿瘤瞭望》的采访。本次前来日本参会的中国专家非常多,人数仅次于日本、美国位居第三。这也从侧面反应了中国学者在肺癌领域取得的瞩目成绩。下面先请三位专家谈谈WCLC的参会感受。
 
范云教授:今年WCLC大会的内容非常丰富,在国际肺癌研究协会(IASLC)、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以及中国肺癌防治联盟(CAALC)共同举办的IASLC/CSCO/CAALC联合论坛上,吴一龙教授、白春学教授、Fred R. Hirsch教授和莫树锦教授担纲主席,会上涌现了非常多的中国研究成果。而且会场一度因为位置不够而爆满,可见大家的热情和关注度非常高,我们都为中国专家感到骄傲。
 
另外,我同匈牙利专家一起主持了WCLC肺癌控烟与筛查专场。中国的人口是世界第一,吸烟人数也是世界最多,我们的控烟工作任重道远,而支修益教授在这方面做了非常多的工作。控烟专场上西方发达国家专家的一些尝试值得我们借鉴,比如通过社区调查,分析影响吸烟与肺癌的社会、心理因素等。如果全社会都能重视控烟工作,从方方面面去努力,一定会对肺癌发病的控制以及患者生存率的提高有帮助。
 
林冬梅教授:很高兴能与几位临床专家共同参加《肿瘤瞭望》在WCLC现场的访谈。我是一位病理医生,感受最深的是今年WCLC中国病理专家参会人数以及入选口头报告研究数量双双创新高。就这一点而言,作为肺癌专业病理医生, 我欣喜地感到国内肺癌病理及分子病理的专业水平正在快速接近临床治疗前沿,二者的关系也越来越紧密,已经融入国际肺癌诊治的发展潮流。
 
本届WCLC大会学术内容精彩纷呈,让人有种“分身乏术”的感觉。我比较关注病理和分子病理学与临床诊治相关的一些研究进展报道。这次会议有关病理诊断与肿瘤分期之间关系的探讨逐渐增多,尤其是早期肺癌病理诊断、影像学改变与临床T分期之间的数据结果也趋于明朗。正如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主委步宏教授曾提出的,目前临床病理的发展应该走出显微镜,走出病理科。所以我们病理专业人员应将病理诊断密切结合临床,关注临床治疗进展及临床对病理或分子病理诊断的需求,更好服务于临床与患者。
 
支修益教授:这次WCLC大会给我的感觉是中国元素越来越多,中国声音越来越强,不仅有中国专家作为大会的执行主席和专题会场的主持人,在大会开幕式和IASLC工作会议上,今年有更多的中国中青年专家和青年医生获得了诸多奖项。中国学者在肺癌临床多中心研究、转化医学研究、控烟以及肺癌筛查早诊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工作,包括病理在内的临床多学科合作重要性愈发凸显,很多研究的项目申请、落地、研发都离不开分子病理学的支持。
 
中国是烟草生产大国和烟草消费大国,中国目前有3.16亿烟民,7.4亿人遭受二手烟暴露。同时,还有人口老龄化、环境致癌和职业致癌因素以及心理方面因素的影响,这是中国肺癌高发的大背景。今年WCLC大会上,很多学者都把临床多中心研究和控烟工作的重点瞄准中国,中国专家在会上再次发出呼吁,希望未来能在中国举办WCLC。在国务院《“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在2030年将我国总体癌症5年生存率提高15%。作为中国第一大癌,肺癌的防治肯定是首当其冲。因此,希望能够借助大众媒体和专业媒体的力量,把 WCLC 这次会议的会议精神、有关肺癌诊疗领域的新进展、新技术、新药物和新成果在会议之后及时向国内的肺癌同道们进行传播,促进我国肺癌防治和诊治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周彩存教授:控烟依然是我国肺癌防治的关键环节,“防比治更重要”。现在烟草的替代品不断推出(比如电子烟),但从本次WCLC相关研究来看,电子烟并不是没有任何危害,因此应慎重选择。另一方面,通过规范筛查,我们发现临床中Ⅰ~Ⅱ的早期肺癌越来越多,手术方式的改进也随之成为临床研究热点,这次会议上日本学者开展了很多工作,支教授等专家也在进行相关研究,势必将对早期肺癌的外科治疗策略产生重要影响。
 
可喜的是,很多年轻的“85后”、甚至“90后”的青年专家走上WCLC的舞台,汇报他们的研究成果。有一些研究设计新颖,思路开放,总体水平并不比国外同行差,这是我本次参会的最大感受之一。青年人的成长,表明中国肺癌防治有了下一代,他们肯定会比我们做的更好。

版面编辑:洪山  责任编辑:马翔

本内容仅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


分子病理WCLC

分享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