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肿瘤瞭望>资讯>新知>正文

国际视角丨Mark Kris分析:新辅助治疗为何优于术后辅助治疗?

作者:肿瘤瞭望   日期:2025/2/24 13:52:12  浏览量:263

肿瘤瞭望版权所有,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侵犯版权者必予法律追究。

目前肺癌治疗存在很多不确定性的领域,其中围手术期治疗可能是争议最大的话题。但当前正逐渐形成共识的是:新辅助治疗具备诸多优势,确实值得为每位胸部肿瘤患者纳入治疗方案的考量。我认为这一点已获得普遍认同。

国际视角微专辑
扫描二维码
可查看更多内容
 
目前肺癌治疗存在很多不确定性的领域,其中围手术期治疗可能是争议最大的话题。但当前正逐渐形成共识的是:新辅助治疗具备诸多优势,确实值得为每位胸部肿瘤患者纳入治疗方案的考量。我认为这一点已获得普遍认同。
 
作者:Mark Kris
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
 
背景回顾:为何要实施新辅助治疗?
 
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过去的经验是:面对纵隔广泛病变的肺癌患者,即使由技术精湛的外科医生完成根治性切除,患者仍可能死于肿瘤转移。化疗或其他全身治疗的价值正是控制转移病灶。所有新辅助治疗的研究结果都显示,其优势主要体现在通过控制疾病转移来延长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期(OS)。事实上,没有任何证据表明化疗能促进手术实施、减少手术次数或增强局部控制。这些可能并非化疗的作用机制,其核心价值在于控制转移性疾病。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在2024年9月发布的一篇关于局部进展期胃癌围手术期放化疗的论文引发了我的思考。该研究将可切除患者随机分配接受术前放化疗+围手术期化疗vs单纯围手术期化疗(对照组),研究结果显示,虽然放疗提高了病理完全缓解(pCR)率和降期率,但未能改善PFS或OS。这与多年前肺癌领域的研究结果不谋而合——增加局部治疗手段虽能改变病理缓解等替代终点,但无法提升生存获益。
 
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Matt Hellmann多年前发布的文献综述就指出,放疗确实能提高pCR,但OS或无事件生存(EFS)并无助益。这其实不难理解:局部治疗手段无法控制微转移病灶。根治性切除已能完全控制局部病变,叠加放疗(同为局部治疗)自然无法产生协同效应。
 
降期评估存在方法论困境。除非能明确某淋巴结在治疗前确实存在转移(治疗后消失),否则所谓的"降期"并不可靠。这种确证性证据在肺癌研究中从未被证实,《新英格兰医学杂志》这篇胃癌研究也未能突破这一局限。
 
实施新辅助治疗的优势显著
 
综合目前的研究发现,我们得出关键结论:首先,新辅助治疗在肺癌治疗中具有重要地位。实施新辅助治疗的优势显著——患者耐受性更好,可早期评估疗效,且手术时能获得关键的预后信息。
 
需要明确的是,“病理完全缓解”这一终点反映的是全身治疗的疗效,真正带来总体状况改善和生存获益(OS或EFS)的是全身治疗本身。当采用全身治疗联合其他治疗手段时,pCR率的提高与生存获益之间并不存在必然关联。
 
当前越来越多的证据印证了新辅助治疗的优势,特别是黑色素瘤领域的研究显示,相比术后辅助给药治疗,术前使用相同药物治疗能带来额外获益。因此,我强烈建议各位同仁:对于所有局部进展期肿瘤患者,请务必认真研读相关文献,将新辅助治疗纳入临床诊疗的常规讨论。虽然并非适用于每个病例,需结合个体化决策,但对于驱动基因阴性的肿瘤患者,新辅助化疗或放化疗无疑应作为首选方案。
 
文源:
How Neoadjuvant Therapy Beats Postoperative Chemotherapy-Medscape-January 28,2025.

本内容仅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


肺癌

分享到: 更多